全民反诈在行动丨①高净值人群高发诈骗手法解析及防骗要点

文章作者:厦门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2日


全民反诈在行动丨①高净值人群高发诈骗手法解析及防骗要点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高净值人群常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当前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法,分析防范要点,在生活中擦亮双眼,谨防诈骗!

一、虚假投资理财:“馅饼”背后,必藏陷阱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是诈骗分子利用互联网仿冒或搭建虚假投资平台,通过不切实际的虚假宣传,引诱投资者进入网络虚假平台进行“投资”的一种诈骗手法。

典型案例

2025年2月,受害人王某(化名)在微信公众号刷到“零门槛炒股,小白神变股神”的广告,立刻扫码加了对方QQ号。诈骗分子让王某下载某企业版APP后将其拉入群聊,群里“导师”表示有某证券(虚假)内部渠道,跟投稳赚30%。王某跟投后前期小额提现成功到账,渐渐便放下防备。王某先后投入370多万元至某APP(虚假)后,页面突然弹出:“系统升级,提现冻结”,此时所谓的“导师”也联系不上,这才发现自己被骗。

套路解析

1.引流撒网:通过各种网络社交工具广泛发布虚假投资理财信息或发送海量短信,内容充斥着“高收益投资项目”“稳赚不赔的理财机会”等字眼,吸引有财富增值需求的人加入群聊。

2.话术诱导:伪装成功人士或“投资专家”,分享虚假盈利获取信任,承诺“保本高收益”“短期翻倍”等,诱导下载专属APP进行投资。

3.小额获利:在受害者小额投资试水后,给予受害者提现成功“甜头”,进一步获取信任,不断鼓吹“稳赚不赔”“加大投资才能获取更大受益”,引诱受害者加大资金投入。

4.高峰收割:在受害者投入大量资金提现受阻时,以“系统维护”“提现需缴纳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为由进行拖延或诱导缴交资金,直至受害者意识到自己被骗。

防骗贴士

凡是通过网址链接、发送安装包、扫描二维码等方式下载投资理财APP,都是诈骗。凡是标榜有“内部消息”“稳定高回报”“低风险高收益”的网络投资,都是诈骗。

二、冒充公检法:权威“来电”,自证“清白”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利用人们对公检法机关的信任和敬畏心理,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人员,以涉嫌违法犯罪为由,对受害人进行威胁恐吓,诱导受害人转账汇款。

典型案例

4月8日,吴先生在家中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部经侦局警官”,告诉吴先生他名下的一张银行卡涉嫌一起重大洗钱案件,已立案调查。“警官”称,为了证明吴先生的清白,需要他配合警方的调查,将名下所有银行卡内的资金转移到一个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审查,待调查结束后,资金会原封不动地返还给他。吴先生按照对方的要求,将410万元存款转入了指定的“安全账户”。然而,转账完成后,吴先生再拨打“警官”的电话时,却发现电话已无法接通。

套路解析

1.引诱目标: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个人身份信息,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工作。

2.威胁恐吓:通过语言加压,以受害人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护照有问题等违法犯罪为由进行威逼、恐吓,要求受害者到宾馆等密闭空间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

3.实施诈骗:以帮助受害人洗脱罪名为由,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或接受监督将名下所有资金转至指定的“安全账户”进行“资金清查”。

防骗贴士

公检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如果接到自称是公检法人员的电话,称你涉嫌违法犯罪,要求你转账配合调查,都是诈骗。

三、“百万保障”骗局:“保障”假象,真诈圈套

“百万保障”是一些支付平台提供的保险服务,此保障为APP自带安全设置,用户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在冒充客服退款类诈骗中,诈骗分子通常以受害人误开启或取消续费为由诱导其进行退款操作,从而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

李女士在家中接到“00”开头的陌生电话,对方自称为腾讯公司微信客服工作人员,告知其开通了微信百万保障功能如果不及时关闭将每月扣费800元。李女士在表示需要关闭后,对方发来链接要求其下载了一款APP,同时需要在APP内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随后李女士按照“客服”的远程“指导”,在自己的手机银行APP中输入银行卡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最后李女士的手机被远程操控导致被骗120余万元。

套路解析

1.冒充客服来电: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信息后,谎称自己是客服工作人员,称受害人已开通“百万医疗”保险服务,到期需要自动扣费或免费试用已到期,询问是否解除或续保。

2.制造恐慌:告知受害人如不关闭服务,每月将自动扣款几百至数千元,不及时还款将影响征信,引发受害人恐慌,引导受害人退保。

3.下载指定软件开启屏幕共享:以帮助操作为由,诱骗受害人下载指定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远程查看、操控受害人手机或是让受害人点击链接刷脸认证。

4.转走资金:通过屏幕共享、刷脸认证窃取受害人银行卡号、密码及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完成盗刷实施诈骗。

防骗贴士

如果对“百万保障”相关业务有疑问,应直接联系平台客服,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凡是接到自称是“客服”来电,涉及“百万保障”“百万保险”“抖音直播会员”等服务到期将进行扣费的,都是诈骗!

温馨提示

高额回报是陷阱,个人信息需保密。

不明来电多诡计,陌生转账要注意。

反诈口诀心中记,守好钱包莫大意!

内容来源丨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