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小课堂丨留学在外,警惕冒充 “公检法”诈骗!

文章作者:厦门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反诈小课堂丨留学在外,警惕冒充 “公检法”诈骗!

近年来,留学生群体已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肥肉”,冒充“公检法”诈骗更是让不少留学生遭受巨大损失。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扒一扒这类诈骗,帮助大家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典型案例

小李在澳洲留学时,接到自称国内某公安局刑警的电话。对方准确说出其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称其涉及跨国洗钱案,并发送伪造的“警官证”“立案通知书”,甚至通过视频展示“公安局办公场景”。慌乱中,小李按要求下载陌生软件,透露银行卡信息,最终因“缴纳保证金可免引渡”,导致父母80万元积蓄被骗。

诈骗套路

(一)精准信息获取,骗取信任: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留学生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伪装成公职人员,降低对方戒备心。

(二)制造恐慌,威逼利诱:以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为由,用强硬语气威胁,称不配合将被逮捕、遣返,让留学生陷入恐慌失去判断力。

(三)伪造证据,增加可信度:利用PS技术伪造警官证、逮捕令等文件,或通过AI换脸技术在视频中展示警服形象,增强迷惑性。

(四)诱导转账,实施诈骗:以配合调查、自证清白等理由,要求留学生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或诱骗其向家人要钱后转账,得手即消失。

防骗指南

(一)牢记公检法办案规则: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通讯工具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接到类似电话直接挂断。

(二)多方核实身份:遇到可疑情况,拨打国内110报警,或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及导师,寻求协助判断。

(三)保护个人信息:海外切勿随意在网络透露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谨慎对待陌生电话、信息,不随意添加陌生社交账号好友。

内容来源|福建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