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中国银行保险报》2025年7月10日头版刊发 【总书记关切事】厦门“点绿成金”路正宽
文章作者:厦门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媒体关注|【总书记关切事】厦门“点绿成金”路正宽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5年7月10日头版刊发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1986年和1997年,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两次来到厦门海拔最高、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军营村,提出“多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
“山下开发,山上‘戴帽’——这是习近平同志当年留给我们的嘱托,我们始终记在心上。”军营村村委会原主任高泉国望向如今绿色连绵的茶山,目光里沉淀着多年的坚守与蜕变。
今日的鹭岛大地上,绿色金融与生态保护交融共进,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高山茶村“点绿成金”:普惠金融破冰
在高泉国的记忆中,农村金融服务一直伴随着军营村的发展。
军营村曾因偏远贫穷被遗忘在深山褶皱中。“村民下山取钱,往返要走20多公里的盘山路,不得不每次多取部分现金存放家中。山上湿度大,钱放久了经常发霉,甚至被老鼠咬破。”高泉国回忆道,“后来有了信用社,填补了高山金融服务的空白。”
2014年,军营村迎来转折点。厦门农商银行在村中食杂店设立了首个普惠金融小额便民点,村民从此实现了“基础金融不出村”。每月近300笔存取款业务,让这个“厦门海拔最高的金融服务点”成了村民的“钱袋子守护者”。
老支书高泉国(左)与厦门农商银行金融助理林春色畅聊村民村事。
金融服务并未止步于此。厦门农商银行党委积极践行“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率先推出挂职金融助理服务“三农”、服务基层新模式——“双百工程”。该行选派优秀客户经理担任驻村金融助理,他们背着移动终端走进山村,每周五上午定时定点驻村开展服务,从反假币宣传到社保贷款办理,金融助理工作室成了村民最熟悉的地方。
“驻村工作室成立第三天,我就申请了20万元‘福农e贷’。”村民苏银坂站在自家茶园里,记忆犹新,“试着提了20万元,手机一震——真到账了!”这笔钱“点燃”了他发展民宿的梦想,也促进了军营村民宿经济发展。
金融助理的角色远不止于贷款办理。他们带着金融知识走上茶山,将防诈骗手册递到老人手中,为村民解读社保政策,发放“老无忧”社保贷款,让村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碳汇金融开新局:绿叶变“金票”
2022年5月,军营村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与厦门农商银行携手,在军营村设立全国首个农业碳汇服务驿站。设立当日,首批50万元“乡村振兴碳汇贷”发放到3位茶农手中,其中苏银坂获批20万元。
苏银坂的20万元碳汇贷立即投入茶园改造。他引进单丛茶新品种,每株茶苗投入10余元。“但产出效益翻倍,新品种茶叶一斤能卖数百元!”站在新改造的茶园里,他抚过嫩绿的新芽说。碳汇贷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更引导茶园走向数字化、绿色无公害化生产。
这张碳票凭证背后,是一场绿色金融革命:本月初刚完成军营村、白交祠村3357吨农业碳汇交易,碳汇服务驿站立即以此为支点,撬动绿色金融杠杆。
“整村授信+承包经营户贷款——这是我们的创新密码。”厦门农商银行莲花支行行长林文赞解释。银行根据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登记的农业碳汇量确定整村授信额度,向茶园承包户发放专项贷款。执行优惠利率,最快当天放款,破解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困境。
从碳票到钞票:生态价值激活乡村活力
碳汇贷的发放,标志着厦门正式开启“农业碳汇+绿色金融”新模式。高泉国点明其深层价值:“以前村民只知种茶卖茶,如今明白茶园呼吸的空气都值钱!碳票变钞票,大家更主动搞生态种植了。”
绿色金融的雪球开始滚动。截至2025年5月末,厦门农商银行“乡村振兴碳汇贷”授信金额突破729万元,覆盖茶园600多亩。军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跃升至4.5万元,村集体收入达87.02万元。
金融服务站也在升级换代。原本的福农驿站拓展为碳汇服务窗口,既宣传碳达峰、碳中和知识,又保留便民取款功能。厦门农商银行金融助理林春色见证着变化:“过去村民问利息,现在关心碳汇量;以前比谁家存钱多,现在比谁家茶园更绿。”
“碳汇贷在手机上就能操作支取,方便得很!”记者在福农驿站遇上苏银坂来碳汇驿站办理新业务。他感慨,“我们种好茶,就是为子孙存下更多金山银山。”此刻他身后的茶园里,新栽的单丛茶苗已抽出嫩枝──这些用碳汇贷资金引进的珍贵茶种,正静待三年后丰产期的到来。
站在军营村观景平台远眺,高建设“挑起”几任老书记的重担,展开军营村新蓝图。村部晒场旁,厦门农商银行捐赠的新能源观光车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过去我们挑着茶叶走十几里山路去卖,现在手机一点,碳汇收益直接到账。”苏银坂抚过茶农手机屏上的到账短信,笑意舒展,“这片青山,终成‘银行’。”
绿色金融鹭岛兴:政策护航体系成
今日军营村,春茶采摘季的忙碌刚过,茶香仍萦绕山间。高品质民宿一房难求,游客在生态茶园中体验茶艺,曾经的“输血式帮扶”已转为“造血式发展”。
从军营村的成功实践出发,厦门市绿色金融版图持续扩展壮大。厦门金融监管局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落地,持续优化绿色金融监管评价体系,打通环境与绿色产业信息共享渠道,探索印发碳中和建设指导文件;同时,大力引导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树立绿色转型发展理念,完善组织架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探索金融资源与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厦门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日益完善:辖内兴业银行落地福建省首笔碳减排挂钩贷款、环境信用评价结果挂钩贷款和厦门市首笔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并与人保财险携手落地福建省首单“绿色保险+绿色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厦门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落地碳减排效益挂钩类贷款产品;人保财险落地全国首例服务基层社区碳汇交易ESG专属保险和福建省首单绿色企业ESG专属保险,为全国首例垃圾分类碳汇交易项目和绿色企业经营提供风险保障;太平洋产险落地环境信用评价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挂钩保单……
数据彰显成效: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厦门市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2438.5亿元,保持强劲增长势头;1—3月,保险业累计提供绿色保险风险保障1.4万亿元,同样实现显著增长。
绿色变革不止步:垃圾“浴火”焕新生
军营村的碳汇金融渐入佳境时,在厦门城市发展的另一侧,一场关乎“生态花园城市”的绿色变革也在深化进行中。
清晨的厦门,凤凰树掩映着整洁的街道,碧海蓝天勾勒出迷人的天际线。然而,数年前,这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曾被另一个难题困扰──每天超过5000吨的生活垃圾,超出了三座焚烧厂的总处理能力近一倍。
近日,在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洁净明亮的中央控制室,项目负责人林思裕指着实时运行的大屏幕感慨道:“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厦门在生活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总书记对厦门‘生态花园之城’的赞誉,对我们既是荣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守护这份‘高颜值’,末端处理能力必须硬起来!”
时间回到2016年。彼时,厦门日生活垃圾产量突破5000吨,而全市焚烧能力仅2850吨。填埋场接近饱和,“垃圾围城”阴影笼罩,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如悬顶之剑。
厦门坚持“末端牵引前端”,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布局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便是其中的项目之一。
2018年1月,项目破土动工。庞大的工程背后,是开发性金融精准有力的支撑。2018年9月,两亿元中长期贷款为工程注入动力;2022年3月,1.5亿元增贷缓解了尾款压力;更早在2016年,国开行发展基金5000万元股权资金已悄然铺路。信贷支持成为项目按期建成投产的坚实后盾。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激活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造血”功能。
2020年6月,项目点火成功;9月即实现满负荷运行,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年处理能力近50万吨。
记者走进厂区,只见绿树环绕,闻不到异味,更看不见烟尘。“我们不仅是处理厂,更是资源转化站。焚烧产生的热能驱动两台18兆瓦发电机组,一年可节约标煤13.31万吨,相当于为城市‘减碳’又‘加油’!”林思裕的言语中带着自豪。
项目投产标志着厦门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林思裕指向窗外葱郁的树林:“过去这片区域居民对垃圾场避之不及。现在你看,烟囱与蓝天同框,厂区成了环保教育基地。‘生态花园之城’,正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绿色工程支撑。”
行走在厦门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巨大的银色储罐与葱茏植被和谐共生,俨然一座现代化“静脉花园”。
林思裕凝视着高效运转的生产线,言语中充满使命感:“垃圾处理不是城市的‘背面’,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正面战场。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让每吨垃圾都转化为绿色能量,持续擦亮厦门‘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金字招牌。”这座无声运转的工厂,正以科技之力兑现着对碧海蓝山的承诺,成为守护城市“高颜值”不可或缺的生态卫士。
从层叠茶园的碳汇金融创新,到垃圾焚烧厂的绿色蜕变,厦门正以其生动的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图文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