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的帮助、指导下,厦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厦门市联社”)经过几年的改革,取得了从三级法人到一级法人的阶段性成果,资产质量稳步提高,存贷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效益屡创新高,内部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企业形象逐步提升。截至2009年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132,653万元,比改革伊始的2003年初(下同)增长263.15%,各项贷款余额780,316万元,比增245.02%;不良贷款余额36,478万元,下降54.15%,不良贷款占比4.67%,降幅达86.72%(四级),从资不抵债41265万元转为资能抵债116,239万元。几年来累计实现账面利润50,042万元、考核利润113,313万元,按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指标口径计算,资本充足率达11.72%。
厦门市联社的改革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先后获评中国银监会表彰的“全国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及“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市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单位”等荣誉,并几次被省联社评为“经营管理强社”。产品创新和文优服务方面,“金包银”项目贷款被评为“首届中国地方金融十佳特色产品”,辖内同安信用社被评为“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
2003年以来的锐意探索与不懈实践
2003年以前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状况呼唤改革。2003年以前,厦门市农村信用社一直沿袭三级法人模式,即市级联社(1家)——区级联社和市直信用社(6家)——镇级信用社(17家),共有24个法人社,截至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41,265万元,四级不良贷款占比35.17%,高风险社达10个,严重制约了生存和发展,影响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深化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自费改革谋划蓝图。2002年末,省协会与厦门人行共同面向全省人行系统、全省农信社系统、厦门金融系统,开展厦门市农信社领导班子公开竞聘。厦门市农信社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开始自费改革,在省协会、厦门银监局的指导下,确立了改革发展三部曲:第一步是结合行政区划调整进行机构优化组合形成“7+1”的两级管理模式;第二步是实施全市统一法人;第三步是条件成熟时组建银行。
2004年底,根据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厦门市联社完成了全辖机构的优化组合,建立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7+
顺利实施全市统一法人,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2006年厦门市联社顺利完成全国首家地市级实施统一法人改革试点的创立和开业工作,并在法人治理、内控制度、服务能力和产品创新上作出了突破,在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获得“农村金融改革范例奖”。2008年顺利兑付20632.5万元央行专项票据,圆满完成增资扩股,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推行扁平化管理,强化一级法人履职,为改制农商行奠定基础。今年来,厦门市联社进一步优化部门设置,职能部门由10个调整为11个,初步实现前、中、后台的分别履职,并直接覆盖全辖基层信用社的业务开拓、经营费用、政风行风建设、人事劳资、绩效评价以及固定资产、风险资产管理等等;区级信用社及基层信用社则侧重横向的沟通协调,全面拓展业务。一级法人履职进一步提升了厦门市联社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水平,为改制为农商行奠定了基础。
强化内控,打造精细化管理机制
纵深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厦门市联社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起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三会一层”组织架构,理事会对大事、要事进行决策,引领全局;高级管理层在理事会授权下开展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监事会独立发挥监督作用,“三长”既各自履职又相互制约、和谐相处。厦门市联社还制定对理事长、监事长、主任等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制度以及《理事监事考核办法》、《理事长、主任年度审计办法》,督促了高级管理人员的履职尽责,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执行水平。全市统一法人以来,厦门市联社建立了180多项规章制度,内容涵盖业务信贷、财务会计、稽核审计、安全保卫等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各层次和各风险点,稽核审计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常抓不懈,并督促整改,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的良好态势。为进一步查找不足,厦门市联社还定期或不定期“回头看”,目前已完成29项制度的后评价,提升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不断深化人事、用工、劳资三项制度改革。一是将人事制度改革纵深化,实行员工劳动合同制,全面推行竞聘上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今年以来已对11个职能部门负责人、16位基层社主任进行竞聘上岗;二是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将员工收入与所在信用社的经营绩效紧密挂钩,适当拉开差距;三是通过严格招聘考试引进人才,统一法人后录用合同制员工77名;四是建立后备干部储备机制,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迄今共选拔后备干部3批24人,其中有5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五是构建全方位培训网络,开展了选送市联社骨干参加师资培训并签订转培训协议、“金牌柜员培训”、信贷知识培训、法律法规培训、提高领导力讲座等针对性强的学习活动,领导带头学、带头教,全员共同学、齐进步,营造全辖浓郁的学习氛围。
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支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创新管理方式,推行信用社等级评定制度。厦门市联社对辖内信用社进行评级管理,根据规模大小、效益好坏、风险高低逐层分级、区别授权、工效挂钩,6个区级信用社和57个基层信用社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打破了传统的级别和任务观念,营造全辖竭尽所能、勇攀高峰的发展氛围。今年来,厦门市联社还推行资金内部计价,按照“以收定支、总量控制、基本保障”的原则,将核定各基层信用社费用,强化全辖全员增收节支的观念。
建立创新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基层信用社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厦门市联社党委建立了创新长效激励机制,在全辖评选“创新奖”、“执行力强突出贡献奖”,树榜样带全局,促进基层信用社因地制宜,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服务方式,目前已评定创新奖22项、执行力强奖235人次。在创新机制的推动下,厦门市联社保管箱业务顺利开通,资金监管、企业财务顾问等新业务试点开发,各类信贷业务加快创新,为村改居、农转非注入了新活力。
以品牌战略为导向,整合个人业务及公司业务品种。厦门市联社确立了个人金融业务品牌“万通财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品牌“金万通”,不断丰富和充实产品种类,针对农村和城区市场客户的不同,按照创业、就业、消费、保障四个类别建立个人金融产品库,共计8类40多种产品;建立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库,共有6类16种产品,通过市场区分和产品的梳理,推动客户经理进行针对性营销和市场拓展。
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为区域经济转型做贡献。厦门市联社主动融入,成为市政府“金包银”工程项目的首家贷款机构,从资金安排、贷款利率上给予优先优惠,截至2009年6月末,发放“金包银”工程项目贷款累计15,337万元,余额10,040万元,助推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与市委农办联合评定“信用村”、“信用社区”等信用单位45家,营造诚信的金融氛围;与翔安区团委共同创立了“青年创业直通车”贷款项目,为青年创业者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截至2009年6月末,累计发放该类贷款3,815万元,支持青年创业300余户,帮助创业青年节约利息成本约200万元;与妇联携手合作,发放农村妇女贴息贷款8批,共394名农村妇女得到贴息贷款1,898万元。
立足战略高度,塑造有信合特色的企业文化
明确企业精神,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厦门市联社在改革初期即制定了“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企业精神,并融会贯通到各项经营管理中。理事长带头定期为员工讲课,推广合规文化、危机管理、履职尽责的工作理念;“读书演讲团”举办“党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飘扬”、“我为农信树形象,农信因我而增辉”、“讲述身边感人的故事”等演讲比赛,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
携手院校,汲取知识精华。厦门市联社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签约合作,举办“中小企业融资和信贷风险控制”等多场讲座,定期举办学习培训;与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签订“携手共建实训基地暨校企合作协议书”,双方将进一步充分发挥双方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共建科研平台、人才培养、调研项目等开展全面合作。与相关院校的合作有助于汲取知识精华,提升了厦门市联社的整体素质。
积极对外宣传,提升整体形象。厦门市联社联合市委农办,并协同厦门日报、广电集团、作协,举办了“五方联动,为厦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喝彩”活动,舒婷、丹娅、须一瓜等著名作家为新农村建设喝彩的同时,多次为信用社的支农惠农举措进行宣传,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厦门市联社还邀请摄影名家、学者专家为员工摄影作品及配文评奖,并制作成台历,在加大宣传的同时,增强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群团积极开展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厦门市联社组建“艺术团”组建合唱、舞蹈等兴趣小组,展现信合人另一番风采;“增强体能团”举办各种体育活动,有利于员工强身健体、加强交流。丰富的群团活动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使厦门市联社改革发展有了更加深厚的依托。
厦门市联社正站在改革农商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的崭新起点上,在厦门金融同业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海西中心城市任重道远。相信在省联社的指导下,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厦门信合事业将迎来另一个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春天!